微党课 ——《西农人的初心和使命》
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今天,我就结合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学习内容和主题教育活动,从三个方面分享我的学习体会。
一、西农人的初心是什么?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内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百业凋敝,尤其是西北地区,连年灾旱、农事日废、民生日困。在此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以于右任、戴传贤、辛树帜为代表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在全国“建设西北,开发西北,兴农学农,建设国家战略后方”的呼吁声中,齐聚杨凌。创建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自此,他们也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西农人。
他们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兴农兴学”是他们的初心。“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是他们的使命担当。
二、西农人如何传承初心和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西农人不忘初心,扎根西部大地,高擎“农”字大旗,切实履行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助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高水平人才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的致敬方阵彩车中,来了一位西农人。
他1918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民以食为天,农乃立国之本”的思想深深扎入他的心灵深处,1936年,18岁的他报考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42年返回学校任教,从此开启了他的小麦研究生涯。他主持培育的“碧蚂1号”,实现了我国小麦粮食生产的跨越式发展,为新中国成立献了一份厚礼,从根本上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贡献。毛泽东主席先后10次接见他,并给予他“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美誉。他的照片也出现在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的致敬方阵中。他叫赵洪璋。
有这样一位先生。他扎根黄土,研究黄土高原50多年,是黄土高原土壤研究的奠基者、水土保持研究和群众经验密切结合的践行者、‘黄河清’之梦的执着追逐者。先后撰写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提出了“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他是“黄河流碧水”的功臣。他叫朱显谟。
这里还有我国旱地农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方向的开拓者山仑院士;还有致力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康振生院士;还有推动我国土壤物理学科发展,为建立黄土高原合理有效的生态植被提供重要依据的邵明安院士;还有坚守40年,让云雾山变成“绿水青山”的程积民教授团队。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85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和孕育出了“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挺起了学校建校以来不断跨越腾飞的精神脊梁,擎起了感召一代又一代师生团结奋进的战斗旗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向前,为我们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奋斗。
三、新时代西农人如何守初心,担使命?
新时代的西农人,守初心,担使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西农精神,争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标杆、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标杆、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标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标杆、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的标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的西农人,守初心,担使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回信精神,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为祖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服务现代农业的学术精英和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成为堪当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的西农人,守初心,担使命,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坚持顶天、立地两大方向,履行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抒写自己灿烂的人生。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青年干部专题培训班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