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传统村落农耕文明 走乡村文化兴盛的复兴之路
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高举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我国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保护传承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农耕文明历史文化资源,保存比较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我国的传统村落因为文化差异、地理分别、物候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散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儿女的乡愁,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变得刻不容缓。
传承发展传统村落的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村落汇聚中华文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距今一万年的人工栽培稻标本,以及陶器和打制石器,表明了一万年前的先民已经从采集渔猎转向农业耕作,古村落就此形成。传统村落在它的发展与演变中,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单个社会人到家庭、再到氏族、然后到民族,最后出现国家这个概念。可以说传统村落是联系历史、现代与未来的文明因子,留存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小村落中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大文化,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就汇聚在传统村落里。村落中都有哪些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呢?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其次,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进程中,传统村落记录了农耕生活面貌和乡土历史变迁,成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的构成有多种要素,包括现存的村落空间格局、街巷河道水系、民居聚落、起居形态、历史风貌、自然环境、生态伦理、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乡风民俗、祖传家训、俚语方言、特色饮食、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等。所以说,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巨大的乡土文本库,铭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历史印记,是认知和继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中华儿女经年累月聚族而居的地方,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了地缘与血缘关系,凝聚了民族精神,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可以说,14亿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守护村落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的源头,传承村落就是在留住中华民族可供安放的乡愁。
最后,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传承发展传统村落是赓续农耕文化和传承历史文脉的过程,也是乡村文化不断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离不得开文化力量的支撑。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地处陕南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两山夹一川”的地理风貌造就了境内丰富密集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从2015年开始举全区之力挖掘历史文化、实行传统村落单点保护,到2022年统筹规划实施的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串点成线、连线及面的形成“三线三区”的保护利用格局,把破败的故居复原、把凋零的村庄活化、把闲置的资源盘活,建设颇具陕南特色韵味的传统村落,全区孕育出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省级传统村落26个,打造出文化传承型和美乡村。通过推行“传统村落+”的发展模式,将村落的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实现了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既解决了当下濒危历史建筑保护修缮问题,又培育了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生态家禽、观光农业、农事体验馆、非遗演绎馆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给传统村落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使传统村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所以,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对维护文化完整多样、传承文化根脉、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发展传统村落的实践理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传统村落,多次对传统村落保护作出重要指示。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结合实际,传统村落的传承发展的实践理路可以是——“留得下——活起来——火出圈”。
第一,要留下村落、留下村民、留下乡愁。一是留下村落。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就是要保护好村落的传统建筑、传统民居、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做以改造,让它更加宜居宜业。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考察时指出:“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传统村落从古而来也可以向新而生。尊重原住居民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找到传统民居和村落景观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加快完善现代化的村庄基础设施、生活配套和公共环境,使村落生活便利化、现代化,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落现代发展的良性互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水乳交融。二是留下村民。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是传统村落的居住者和创造者,理应成为其传承发展的主体力量。要从村落实际情况出发,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确保村民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话语权与参与权;通过改善村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让村民的生活更加舒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打造宜居村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文旅协同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就地留住原住民,内引新乡贤回村,外引新村民进村,让他们畅通融入乡村大展身手,形成传统村落内生发展动力,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三是留下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进城后对乡村的怀念,是包含着乡村的记忆,它是传统村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迷人的风光、传承的民俗、农家的风味、地域的特色,可以说,山水草木诉说历史,房景人物承载乡愁,古村落中的文化遗产,是承载着炽热情感的鲜活生命。所以,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要保留过去的情感记忆,坚决不能随意的拆旧建新,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色,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色和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保护修复还原村落历史风貌,活化利用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载体,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还要保护乡土文化的活态传承,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让村落成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让乡村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第二,要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焕发蓬勃生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孕育出众多形态各异、风情万种的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传统村落承载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活起来是对它最好的传承和守护。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活传统村落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让千年农耕文明在当代焕发蓬勃生机。
一是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坚定马克思主义魂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要使村落中的传统文化在“两个结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乡村相协调。二是要全面深入了解古村落的历史及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度挖掘传统村落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取向、思想精髓、道德品格、精神信念,让传统村落中具有深厚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依然成为涵养当今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对解决当代乡村问题依旧发挥重要启示作用。依托传统村落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村落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构筑起乡村社会的精神家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三是要将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乡村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增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挖掘、继承、创新传统村落里特有的营建技艺、农事节气、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农耕文明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积极发展古村旅游、民俗体验、手艺特产、文化创意等乡村新型文化业态,收集整理村落的历史、技艺、故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拓展它的传播手段和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态传承、生生不息,推动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统村落篇章。
第三,要让传统村落火出圈,带给村民幸福生活。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亲切地说:“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是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终要让群众满意!
火出圈的关键就是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传统村落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成果可以为合理利用提供文明底蕴和文化支撑,合理利用可以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物质支持和发展机遇;保护并不是“建个围墙圈起来”,而是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将村落的历史文化作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重要要素支撑,开拓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之路;要掌握好度,通过合理利用,让传统村落的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充分发挥,平衡经济价值与社会公益价值之间的矛盾;只有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才能让村落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当保护和利用可以双向奔赴、良性互促的时候,自然就形成了推动传统村落高质量发展的合力,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将被更好激活,传统村落也必然会火出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火出圈的村落定会带给村民开心幸福的生活。
文脉弦歌不辍,文明生生不息。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传承下去,需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守住传统村落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让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作者:赵丽维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