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货币政策从“稳健”转向“适度宽松”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上一次我国定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仅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央行就5次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基点。到了2010年,我国年度GDP增长率高达10.4%,同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将2011年货币政策的基调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此次货币政策由“稳健”再度转向“适度宽松”,目的是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工具
纵向地看,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包括从紧、适度从紧、稳健、支持性、适度宽松等。2011年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但具体表述上会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所侧重,如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灵活适度、精准有力等提法,反映了不同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的导向。货币政策常用的工具包含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通常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都是逆经济风向行事,也就是说,经济过热就用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用支持性或者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利率、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回购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等。近几年,我国稳定宏观经济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持续加大政府支出,在增加赤字规模、增加地方专项债规模,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同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打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也多次使用中期借贷便利(MLF)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货币工具。
2023年10月30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既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加强对创新驱动的金融支持,发挥了科创板、创业板等对“硬科技”、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积极作用。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多,世界经济增速总体放缓,国内经济仍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2024年11月8日,央行发布《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将坚定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提振内需的有效工具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GDP规模94974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2024年1月至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960亿元,同比增长3.5%。同期,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23222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12775亿元,下降0.3%。就消费、投资的同比实际增长率看,均处在低于4%的低增长区间,表明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着有效消费需求不振和投资乏力的困境,企业经营压力较大,民间投资相对疲弱,活力不足。
今年1月到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3%,通胀低位运行,偏离并显著低于年度CPI不超过3%的目标,反映出整体商品价格水平偏低,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明显挤压,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下降,部分企业降本增效,进一步抑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是促进国内需求正循环的客观要求,也是提振内需的有效手段。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明货币政策转向力度在明显加大,明年市场降准、降息的空间会更大,央行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和广义货币M2的目标可能会有所抬升。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的现实需要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增大,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一些国家的围堵打压持续加码,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央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主基调,是应对全球宽松货币政策趋势的一大举措。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并非完全宽松,更不意味着超大规模的货币量化宽松,而是要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名义GDP增速与CPI指数保持基本匹配。截至2024年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总量(M2)余额为309.71万亿元,2023年,我国GDP规模超126万亿元,尽管广义货币总量数额巨大,但货币流通速率放缓,表明经济活力不足。近期央行明确提出将调整M1和M2的统计口径,旨在为后续宽松政策开拓空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通过降低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利率、央行逆回购和其他货币工具,做好逆周期调节,实现市场流动性充裕。同时,货币政策应有效配合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打好需求管理政策的组合拳,引导宏观经济尽快走出内需不足,外需冲击的局面。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以大海比喻中国经济。我们有理由相信,眼前的困难必将在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得到有效化解,中国宏观经济这艘大船必将行稳致远,破浪前行。
作者:杨洁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