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3499拉斯维加斯的网站(陕西行政学院)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校声音 > 正文

推进数实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12-05 09:36:05     来源: 陕西日报 (2024年12月5日) 分享到: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大势、针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而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方法,是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数实融合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概括表述。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实融合。


       数实深度融合

       是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当前,我们正经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标志,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要紧紧抓住数字技术变革机遇,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每个国家都面临着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一道必答题而非选择题。科技通过作用于产业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数实深度融合是数字经济时代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新动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线,也是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数实深度融合

       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是坚实支撑,数字经济是重要驱动力量。数字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质量、规模、附加值;实体经济可以为数字经济提供新的需求、新的场景、新的市场,推动数字经济的创新、应用、扩展、升级。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都是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科技进步和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来实现经济增长和新旧动能的转换;都是要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通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实现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跃升。面对数字化潮流,必须把促进数实深度融合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


       数实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产业组织的深度融合,推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广泛互联互通。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量质齐升,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动能加快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纵深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数实深度融合促进了不同产业间深层次的价值互动,跨产业颠覆与跨产业合作有效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的束缚,共同迈向一个更为高效协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持续拓展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必能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数实深度融合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抓手。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从劳动资料看,绿色生产力以数智手段为主要工具,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提高绿色生产力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从劳动者看,绿色生产力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环保意识、创新能力等,这使劳动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生态的保护,促使企业不断探索绿色、高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进而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


       加快推进

       数实深度融合


       科技进步和数实深度融合只是拓展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但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的生产力跃升,需要科学的策略。


       一是明确方向,系统规划。国家层面的创新性制度供给越来越全面丰富,《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构建了越来越完善的顶层设计方案。2023年3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数据局的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组织保障。以“东数西算”工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为数实深度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先进的硬件保障。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各地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一张蓝图整体推进。


       二是因地制宜,先立后破。各行各业应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各有侧重,各有亮点,把因地制宜从政策指示变为行动指南。例如,在数据要素创新性制度供给方面,北京侧重数据制度、标准、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应用场景“先行先试”,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上海侧重国际影响力、打造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打造数据产业地标,建设“2+X”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广东侧重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引领带动作用。各地要从全要素生产率拉动GDP增长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独角兽企业占比、服务价值占高端装备和高端产品终端价值的比重、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的比重等方面,衡量各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潜力所在,避免一哄而上、拿来主义、路径泛化,要先立后破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避免只破不立或未立先破,做好新旧动能的有序转换和平稳过渡。


       三是救偏补弊,日益精进。所有新事物都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及时救偏补弊和日益精进走向成熟完善的。数实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必然也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展现出更强健的生命力。应在发展初期避免出现有问题视而不见、解决问题浮于表面的情况,增强预判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展实践中及时救偏补弊,使各项政策、各项措施在日益精进中形成正向驱动的集成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二者的深度融合既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中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我们要立足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关键期,找准问题,精准施策,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拓展数实融合空间,以数实深度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作者:康莉 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我们将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版权所有:3499拉斯维加斯的网站(陕西行政学院)陕ICP备07500574号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西路119号邮政编码: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