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需有“三度”
3月23日,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陶刚老师就《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线上课,从调查研究的一般程序、方案设计、方式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讲解,让我们对调查研究有了更深地理解、更准确地把握。笔者认为,作为党校研究生要科学地开展调查研究,需要把握“三个度”,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性。
持之以恒,保持调查研究的“热度”。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决策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当下一些人把调研当作上级要求,“一阵风”“一时热”,未在思想深处触动“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来去匆匆、耗时耗力,却难留下什么成果,究其原因是意志不坚定。要保持对调查研究的热度,就要涵养宗旨意识和党性意识,破除思想误区,立足实际确定调研选题,把研究假设思考在平时、方案对策完善在日常,主动深入群众中寻找答案,以高度责任感破除资料搜集中的“庸懒散拖”,将“严实”作风内化为精神追求和工作习惯,催生调研进程中持之以恒的内在动力。
实事求是,坚持调查研究的“准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调查研究从根本上讲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总结现象、解决问题、对未来趋势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如果调查研究“注了水”,就会背离初衷,失去广大群众的信任。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不能刻舟求剑、闭门造车,更不能异想天开、避实就虚,要以知重负重的强烈担当全面深入一线,系统客观调研。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复思考比较,在找真理、讲真话、做真事的路上下狠劲,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积微成著,夯实调查研究的“厚度”。调查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研究对象范围、实施方法步骤、结果分析整理等都有科学安排。调研结果可信度取决于调研过程的宽度和深度,只靠坐在办公室写文章、发通知、要数据、要材料的高高挂起式调研,看似轻松完成任务,实则浮于表面、成果浅薄,容易沦为形式主义,结果必定经不起现实检验。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做大量基础工作,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搜集资料,建立问题清单,要放下面子、耐住性子在收发问卷、走访入户、座谈交流中充分获取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判,不放过每一条可能有用的信息,由点到面、层层递进,“顺蔓摸瓜”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思路,深入探索实践,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发挥出调查研究最大的价值。
撰稿:022级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班舒少鹏、2022级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班许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