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巨变暖人心 幸福全靠共产党
我的家乡在晋中盆地,处在离古城平遥约15公里襄垣乡的白城村,约有300多户,1000多人。这个村从我的记忆起,就是一座古老的土城,城形大致与平遥城相似,环城约3公里。有东西北南门和东、西庙,东庙是大队粮库,西庙是小学所在地,两庙各有两棵柏树,约有几百岁了,西庙对面还有古戏台,庙和戏台壁画清晰可能,人物造形十分可爱;城墙还有土碉堡,非常宏伟,体现了古代人民既勤劳又有智慧,不幸的是在文革时期遭到毁拆。我非常热爱这座古老土城,是因为这个村的父老乡村养育我长大成人,于1981年10月参军,2005年转业到西安,至今离开家乡已34年了,在部队二年回去一次,到地方后,父母相继去逝,但每年坚持“回家”一次,一是看望乡亲和亲人;二是遇清明节为父母扫墓;三是家乡在党和当地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年年有新气象,让我感动回家领略新变化。
变化一:家乡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地经济由以往种植小麦、高梁、玉米为主,转向集种植粮食、棉花、蔬菜、瓜果类,饲养牛、羊、兔,栽植苹果、梨、枣等,劳务输出、加工、运输等综合性产业,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家家盖住新房,很多还是二层“洋”楼,漂亮一新;室内新潮家电家俱应有尽有,电动车、三轮车、拉货车、小汽车不断更新升级,人人玩的“苹果”手机,看得大屏幕超簿性电视,与城里人相比感觉已没有多少差别。
变化二:家乡人民交通有了很大转变。过去从村里到乡里全是土路,下雨后步行跨自行车都无法行走。如今村村通公路,形成以乡为系统的公路网络;过去从乡里到县城靠自行车,路面坑坑凹凹,到处是小水坑,十分艰难,如今有了公交专车,单边车票每人3元,半个小时可到达;更可喜的是大同至西安的高铁从我家村口穿过,于2014年7月1日开通后,从老家县城到西安由过去的十几小时缩短到现在不足两个半小时,不仅方便了出行旅游,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让外出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扩大了与外界的交流。
变化三:家乡人民文化建设有了很大加强。平遥堪称是文物宝库,地上地下遗址、遗迹、古建筑300余处,除城内有18处景点外,还有明清街、平遥民居、平遥特产特色旅游,周边还有双林寺、镇国寺等景点,随着平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提出了“品”文化!以此带动了品牌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变。
变化四:家乡文化牌促县城经济大发展。平遥本身就是独具韵味、底蕴丰厚的文化品牌。每年一届摄影大展给平遥发展带来很多商机,当地充分利用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热点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品牌联想和品牌体验,向全世界提供一个国际的、开放的、专业的艺术交流平台,将古城历史文化和国际先进摄影技术有机结合,形成文化和经济,正在形成一个集文化活动、招商引资、产业规划、艺术研究、旅游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融合产业链,让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变化五:挖掘古城的文化潜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乡的旅游业的发展作用已远远超出了文化交流本身,在社会更广阔的层面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在推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又使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真正走向产业化,促进城乡自身环境保护与旅游环境的整治,加强了古城基础设施和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带动和促进古城内外居民以及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提高。通过对公民的言、行、举止、道德建设的锤炼和检阅,让人们开始逐渐地在从讲一句普通话做起、讲一句文明礼貌语做起,从爱护卫生、爱护公共设施做起,一些不文明的服务行为、公民的生活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步得到了改善,家乡社会文明素养、公民道德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撰稿:郭宝禄 编辑:校办